PzKpfwIII坦克(PanzerkampfwagenIII)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研制的中型坦克,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是一种优秀的坦克,为以后的德军坦克研发打下了基础。
上榜理由:PzKpfwIlI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的主力坦克,堪称德国"闪电战"时期的重要标志,它在坦克发展史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
1934年初,"德国装甲兵之父"海因茨.古德里安将坦克分为两种基本类型,分别为携带高初速炮用以反装甲作战的主力坦克,以及携带大口径炮发射高爆弹药的支援型坦克,并规划1个坦克连的组合比例为3个排的主战坦克以及1个排的支援型坦克。根据这种思路,古德里安要求陆军部草拟开发一种最大重量为24吨(以配合德国公路桥梁的载重限制),以及最高行进速度为35千米/小时的中型坦克,并打算将之作为德国装甲师的主力坦克。戴姆勒﹣奔驰公司、克虏伯公司、曼公司及莱茵金属公司为此生产了试验型的坦克,并于1936年及1937年进行了测试,最后戴姆勒﹣奔驰公司的产品被采纳,其成果就是PzKpfwIII中型坦克。
最先的A、B、C、D型均为发展阶段,只小规模生产并多被用于测试目的,直到1939年E型PzKpfwIII坦克出现后才开始正式量产,量产由数家厂商共同负责。PzKpfwIII坦克原来被计划作为德国陆军的主战坦克,量产后主要用于针对波兰、法国、苏联及德军在北非的战事,也有一部分参与了1944年在诺曼底及安恒的战事。但在经过苏德两方交战后,证明了PzKpfwIII坦克的实力并不如苏联的T-34坦克。因此,PzKpfwIII坦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,并逐渐被强化后的PzKpfwIV坦克所代替。
早期生产的PzKpfwIII坦克(A型~E型,以及少量F型)安装由PAK36反坦克炮修改而成的37毫米坦克炮,以应付1939年及1940年的战事。后来生产的PzKpfwllI坦克F型~M型都改装了50毫米KwK38L/42及KwK39L/60型火炮,备弹99发。该炮虽然初速度仍然偏低,但也因此可以发射高爆弹药,而射程也超过英军的2磅炮。1942年生产的N型换装75毫米KwK37L/24低速炮(PzKpfwIV坦克早期所使用的火炮),备弹64发。辅助武器方面,PzKpfwIlI坦克各个型号都装有2~3挺7.92毫米MG34机枪。
PzKpfwIII坦克A型~C型采用功率为170千瓦的12汽缸迈巴赫HL108TR发动机,而以后的型号使用235千瓦的12汽缸迈巴赫HL120TRM发动机,越野能力较强。早期各型装有一组预选式变速齿轮箱,提供前进10挡以及倒车1挡的功能。虽然使坦克的操控性相较同时期的其他坦克有所提高,但也使齿轮箱的结构变得很复杂,维修困难。之后的H型进行了改良,将复杂的十段变速齿轮箱改为六段手动操作式变速齿轮箱,而履带也加宽以承受改装后所增加的重量。悬吊系统采用裴迪南.保时捷所研发的扭力杆,也比PzKpfwIV坦克所采用的板状弹簧复杂许多。